我国糖尿病相关人群已逼近5亿,相当于普通成年人中两人就有一人血糖异常。然而在近日出炉的我国第三批带量采购药物结果中,应用广泛的肠促胰素类相关药物仍无一进入降价队伍。近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表示,目前的DPP-4抑制剂以国外药企产品为主,有关方面应考虑将这类临床常用药物也纳入带量采购范畴。
我国糖尿病潜在患者达3.5亿人
2019年调查数据显示,我国糖尿病人数已达1.28亿,相比2008年时的9600万增加了3200万人之多。不仅如此,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还未到达平台期,仍在加速增长。与此同时,我国糖尿病前期人群还有至少3.5亿人。
面对3.5亿的潜在患者,如何预防和管理?对此,母义明认为,面对如此庞大的糖尿病前期人群,需要采用分层管理的举措。“把最高危10%的人拿出来,对他加强严格管理,其他解决教育,比如说生活方式方面,这10%甚至药物干预他,因为他可能在3-5年就会变成糖尿病。”母义明介绍说,近年来,他发现了一个现象,绝大部分高危人群变成糖尿病只有在一年之间,一年就会变成糖尿病。
糖尿病患者90%以上都是2型
数据显示,我国糖尿病患者中90%以上都是2型糖尿病。血糖升高的原因各有不同,目前来看至少有三大方面的原因:一是胰岛素缺乏,必须补充胰岛素,这类约占20%;二是体重超重较多,导致出现胰岛素抵抗,即胰岛素水平很高,但起不到降糖作用,这类也占约20%;大约60%的患者是由于肠促胰素减少导致高血糖。肠促胰素是一种肠道内分泌细胞合成的激素,它既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,又能抑制会导致血糖升高的胰高糖素分泌,从而帮助机体实现血糖的稳定调节。因此,当糖尿病患者、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肠促胰素不足时,血糖就会失去控制。
“DPP-4抑制剂的降糖效果是一种生理降糖,仅需调动内源性降糖能力,通过肠促胰素来促进胰岛素的正常分泌,因此它几乎不会造成低血糖危害。”据母义明透露,DPP-4抑制剂主要包括了众多列汀类糖尿病药物,其优点是方便,一天就一片,对于爱忘事的老年糖友,以及生活节奏快、进食时间不规范的年轻患者来说,用药都十分省心;同时其应用安全,几乎不会引起低血糖,避免了因低血糖造成患者的二次损伤;此外其副作用像胃肠道反应、头晕等都很少见,且可以与绝大部分糖尿病药物联用。
带量采购政策下,个性化选药仍是关键
近日,国内第三批带量采购药物结果刚刚出炉,不少一片几毛钱,甚至一片几分钱的低价药火速出炉,但是广大糖尿病患者所需要的的DPP-4抑制剂仍无一进入这次的带量采购降价药物队伍中。对此,母义明称,目前的DPP-4抑制剂还以国外药企产品为主,国内企业一方面可加大研发力度,另一方面也可加大仿制药力度,首先通过自身努力降低药价,其次通过大规模生产争取早日能进入我国带量采购药物的行列。
“如果未来DPP-4抑制剂也能通过带量采购成为几毛钱甚至几分钱一片的药,意味着患者吃一个月的药才花几块钱或者几十块钱,这将造福数以亿计的糖尿病人群。”母义明充满期许的说。
但母义明提到,价格并非选择糖尿病药物的唯一标准,个性化用药是关键。此外,除了药物干预,母义明还提出了“六驾马车”的治疗理念,包含饮食控制、适度运动、规范的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的使用,以及规律的血糖监测和掌握糖尿病等健康知识等。其中,母义明还特别强调“六驾马车”中的心里干预。母义名说,70%至80%糖尿病患者均有心理的问题,例如焦虑抑郁症等,因此,一定要告诉他一个正确的糖尿病认识。第二位是生活方式干预,例如熬夜、肥胖、饮食结构不合理等。